高三历史
阿多 2022-04-24 104 0 0 0 0
高中,高三,高三历史,历史,高三历史复习提纲1列强侵华鸦片战争(1840——1842年道光)一.原因:⑴根本:英法美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需要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殖民扩张,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⑵…

高三历史复习提纲1

列强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道光)

一.原因:

⑴根本:英法美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需要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殖民扩张,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

⑵直接:中国的禁烟运动——1839年虎门销烟(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鼓舞斗志,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

二.经过:(略,看看课本即可)

结果:失败,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内容见前面表格。)。

(关税协定严重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便利英国对华商品倾销,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意图。)

主观原因:清王朝封建制度腐朽落后;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三.影响:

⑴政治:国家主权、领土主权遭破坏,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改变,开始沦为双半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革命任务发生变化;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⑵经济:中国从此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

文化: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代表“开眼看世界”。

⑷客观积极: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兴起,城乡商品经济发展,中国被迫向近代化迈进。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咸丰)

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直接原因:“修约”要求被拒绝。

二.经过(看看即可):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战争。在此后的两年间停停打打,直至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列强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1858年)、《北京条约》(1860年)。(内容见前)

三.影响:

⑴对中国:

政治:国家主权完整进一步破坏,双半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

经济: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内地,扩大经济侵略,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⑵对清政府:

权力结构变化:建立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和京师同文馆。

统治阶级内部: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补充:

1.有人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的继续和扩大,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为什么?

同意;目的、性质相同。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相比,在通商口岸布局上有何变化?

由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沿江乃至内陆。

3.通商口岸为什么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

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原料丰富,中国当时海防力量薄弱,英国海上优势得以发挥。

4.烟台在历史上两次对外开放,有何本质不同?

第一次:二鸦,社会性质发生变化进一步沦为双半社会,主权不独立,综合国力弱,被迫对外开放。

第二次:20世纪80年代,主权独立,完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主动对外开放。

高三历史复习提纲2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一.背景:⑴根本: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积极对外侵略扩张,制订了大陆政策。

⑵主要:日本爆发经济危机,政局不稳,日本政府企图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挽救危机。

⑶直接:朝鲜东学党起义(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中日关系破裂)。

二.经过:了解

三.结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内容见前

影响: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

①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②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于列强利用贷款加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同时,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

③开埠: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伸向内地;

④设厂:外国资本的积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从此,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四.影响:

1.对中国:

⑴政治: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中国双半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国际地位下降。

⑵经济:促进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⑶思想:掀起维新思想,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热潮。

⑷为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进行现代军事改革。

⑸为挽救民族危机,各阶级民众和知识界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戊戌变法和义和团),中华民族开始觉醒。

2.对西方列强:极大刺激了列强侵略的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高三历史复习提纲3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

一.原因:

根本原因:列强为瓜分中国,扩大侵略;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二.过程:略

三.结果:《辛丑条约》

(1)与以往条约相比,有何变化?—无割地无开通商口岸,开始政治控制军事控制为主。

(2)为什么不再瓜分中国?——中国人民反抗的决心

影响:巨额赔款不仅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而且使中国的税收被列强操纵控制;在北京设立使馆界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四.影响:

⑴政治:对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双半社会,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两大矛盾趋于汇流。

对清政府:一定程度上推动清王朝改革运动。1901年实行新政,1911年预备立宪。

对中国人民:巨额赔款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引起人民反抗,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对列强:改变策略,由瓜分中国转为以华制华。

⑵经济:促进小农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⑶思想:引起民主革命思想,客观上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客观上促进近代化。

高三历史复习提纲4

日本全面侵华(1937—1945年)

一.回顾日本侵华:

⑴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逐渐形成了侵略朝鲜、占领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

⑵1894—1895年发动甲午战争,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从中国攫取了大量利益。

⑶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参与其中。

⑷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

⑸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

⑹1937年的“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⑴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被杀的中国人达30万以上。

⑵日本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作实验,仅哈尔滨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三千以上。日本遗弃在中国的生化武器仍然威胁着中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⑶日本在占领区建立伪政权,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并进行经济掠夺。(以华治华、以战养战、奴化政策)

⑷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频繁“扫荡”实行残暴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归纳总结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

⑴消极:

①一方面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经济因依赖列强而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是造成中国近代日益贫穷和落后的根源,中国的社会性质以及与其密切联系的社会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了变化。

⑵客观积极:

列强侵华的同时把西方先进技术、思想带到中国,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性特点:

⑴19世纪40—60年代,列强侵华的开始阶段,包括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要侵华国家是英、法,其次是美、俄。侵略范围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主要方式是武力侵略,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加紧商品输出,掠夺原料。

⑵19世纪70—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逐步增强。包括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列强在继续发动军事侵略的同时,加紧资本输出,政治侵略方式从“中外和好”到瓜分再到“以华治华”。

⑶一战至二战期间,美、日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逐步先是日本独霸中国,后美国逐步确立在中国的优势地位,侵华的主要手段扶植代理人。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

侵略国家:由英法等几个国家到多国;

侵略范围:由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沿江到内陆到瓜分狂潮;

侵略方式:以军事为后盾,掠夺原料,以商品输出为主到继续军事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侵略以“中外和好”到瓜分再到“以华治华”;

经过的战争:两次鸦战到甲午战争到八国侵华。

☆对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的认识

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即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把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逐步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从原因来看,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是它们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当然,中国的落后和历届政府的腐败,也是列强敢于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

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来看,两次鸦片战争主要是以战争为手段,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则是以侵吞中国邻国和边疆地区,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出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分割世界的要求;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中国革命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资本输出导致领土瓜分的必然反映;至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则是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义妄图独占中国、征服世界的称霸战争,是帝国主义阵营分化的结果,也是东西方帝国主义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

从发动者来看,侵华国家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再由多国到一国的变化。先是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接着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加入,最后是美日两国在中国进行激烈的争夺。在地域上由欧洲列强为主到以美日两国为主,反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势。

从规模来看,战争的持续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涉及地区一次比一次广,危害程度一次比一次大。

从结果和影响来看,除了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失败告终外,其他历次侵略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宣告结束,失败的基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的落后和政治的腐败。同时,每一次侵华战争,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近代中国落伍的最主要根源。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和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觉醒,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对于列强的侵华战争,在复习中要注意加强比较。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的比较,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比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以往历次侵华战争的比较等。

高三历史复习提纲5

中华民族的抗争

太平天国(1851—1864)

一.背景:

⑴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

⑵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广西),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人民起义此起彼伏。

⑶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成为太平天国的理论基础。(局限性)

二.过程:

⑴开始标志:1851年广西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

⑵正式建立政权的标志: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正式建立起与清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近代史上在南京建立的政权:太平天国、南京临时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⑶军事上全盛标志:先后进行北伐(失败)西征(胜利),1856年攻克江南江北大营,军事上全盛。

⑷由盛转衰的标志:1856年天京变乱。

⑸失败的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三.纲领:

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⑴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理想社会。

⑵目的: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⑶评价: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愿望,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落后性:不代表先进生产力——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仍然属于封建小农经济的范畴,具有封建落后性。

空想性:建立在个体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绝对平均主义,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解放发展生产力,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⑷结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提不出先进科学的革命纲领。

2.后期:《资政新篇》——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

⑴内容:政治上主张依法治国等;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等;

文化教育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等。

⑵评价:

特点: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提出最早最完善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积极:代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具有资本主义时代特色,是进步的。

消极: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土地问题;战争的环境,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

四.失败原因:

⑴根本原因(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⑵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意义:

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意义:⑴太平天国坚持14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⑵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⑶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达到了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并破天荒的提出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这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智慧结晶。

教训: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民主革命的胜利。

时代特点:

背景新: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

性质新(任务新):反封建同时反对外来侵略。

思想新: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其纲领是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结果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因为此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性质。

六.如何从近代化的角度看太平天国:

积极: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的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客观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阻力;《资政新篇》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

消极:《天朝田亩制度》仍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违背了历史潮流,阻碍了近代化;政治上仍带有封建传统的等级特权观念,不利于近代化发展。


Tag: 高中 高三 高三历史 历史
节点 : 高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