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
小米 2022-01-21 134 0 0 0 0
初中,初三,语文,初三语文,心得体会,余秋雨先生漂泊了半个世纪,留下了苦涩的回忆。历史的蜕变,我们应去苦苦寻求。文化苦旅读后感1文化的旅程是苦的,是涩的,它在叹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旅程。余秋雨的足迹遍布祖国所有大好河山,敦煌的莫高窟、杭州西…

  余秋雨先生漂泊了半个世纪,留下了苦涩的回忆。历史的蜕变,我们应去苦苦寻求。

  文化苦旅读后感1

  文化的旅程是苦的,是涩的,它在叹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旅程。

  余秋雨的足迹遍布祖国所有大好河山,敦煌的莫高窟、杭州西湖、白发苏州,它讲述的名胜古迹令人惊叹,却又在让我们惊叹的时候揭开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的软肋。

  莫高窟,一个民族的骄傲之处,却又何尝不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一个民族文化消逝的象征。曾经的莫高窟,雍容华贵,从容自信,处处都追求着完美和艺术,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结束后,原本属于中国的宝藏却轻易地让一些外国人从我们的手中夺走。作者“好恨”,对管理莫高窟的王道士表达了深深的不满: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我在心底痛苦的呼喊,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不知道后来王道士有没有后悔,有没有反省,那些被掠的走的,就仅仅是几件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艺术品吗?不,他们不是,他们更深深地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与灿烂文化啊!

  很多人都会说什么都会自然地消逝不是吗?那历史呢?文化呢?他们难道也会像紧握在手中的水,就算十多亿华夏子孙紧紧攥住双手也会从指间流走吗?就像我曾经看过的一篇报道,韩国把端午节定为本国的特定节,并且还申报了联合国。很多舆论在网上炸开了锅,纷纷在说韩国剽窃我们中国的节日,说韩国政府“厚脸皮”,说明明是中国的节日,为什么让韩国人抢先?但是,我们转念一想,我们又怎么好意思说端午节属于自己呢?明明自己不拿端午节当回儿事儿,却又在别人重视的时候反说别人的不好,难道我们这样就不是厚脸皮了么?

  现在有很多人,一提起什么圣诞节、情人节就两眼放光,而再提到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往往都会换来“太无聊了”“没意思”“老祖宗的东西都是封建残留物”等。这正是文化苦旅存在的内涵。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发展史中,难免会存在点点些许的波澜和叹息。难免有中外文化发展的历史碰撞。但是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精华。

  历史的,才是永久的。

  余秋雨曾经说过:“看敦煌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人们从来读不懂莫高窟,读不懂一种精神的离散,只能留下文化一声长长的叹息。

  文化苦旅读后感2

  蝴蝶的美丽源自黑暗束缚中无数次的蠕动,挣扎,破茧而出的是令人惊艳的新生命;流星的美丽源自相互间剧烈的碰撞,划过天际的是生命华美的绽放。

  辉煌的胜利成就了生命的高度,而成功的背后却浸透着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决胜,在看不见的地方,它可能是水滴石穿的执着,可能是小草破土而出的力量,可能在我们勇敢前行的每个脚印里。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而这其中的波折也跟其历史的长度成正比。几经波折,不断改变,改进,创新,变革。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的,而文人们要在这文化的苦旅中前行更是非常的艰难。他们中,有不少人沉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从此销声匿迹。但也有一些人,凭借着自身的坚忍与顽强成功了,每名佳作都流传千年。正如书中柳侯祠的主人柳宗元。

  沿着历史的长河漫步,易安居士在孤独中化悲痛为力量,与低徊婉转中吟唱出了“绿肥红瘦”的绝妙辞章;东坡居士乐观旷达,屡遭贬谪,以乐观幽默化解人生的痛苦,于旷远中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千古绝唱;远离了春花秋月的李煜在东风又起的小楼上吟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歌,万千愁怨在坚强的默然承受中成就了词帝的盛名。

  他们,有着我们不曾深切体味的孤独和痛苦,然而沉默里的那份坚忍和承受让他们积蓄了生命的力量。最终,生命如烟花般催然绽放!

  塞外飞沙,冷风拂面,苏武北海牧羊,饮雪吞毡,在冰天雪地中苦忍19载,一颗赤胆忠心如烈火般未曾冷却。远离故国山河,却不移心中那份守望的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他用一个大丈夫顶天立地的脊梁担当起人间大义,铸就了千古忠魂。是信念,让他坚守;是责任,让他担当。苏武仿若空谷幽兰,志洁行芳,一股幽香永驻人间。

  每当我们羡慕别人的非凡成就时,是否清楚,在这胜利的背后,有着我们看不到的无法想像的艰辛。成功,不是一日就可完成的,它需要我们一点一滴的努力付出,泪水,汗水,甚至是我们鲜红的血液,都是取得辉煌胜利的滋养剂。

  其实,那些隐藏在背后的坚持、忍耐中的执着才是决定胜利的地方。

  文化苦旅读后感3

  余秋雨在《华语情结》中描绘了这样一段故事一位华人记者采访一位华人,用的竟是英语。而在采访结束的时候,,记者向被访者所要中文名字,被访者却说自己没有中文名字,记者尴尬地不知所措,而被访者淡淡地说了一句:“你随便编一个吧!”

  这个故事发生地似乎十分平淡,但在余秋雨,在我,在所有体悟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人来说,都十分震撼,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那富有神韵的优美的方块字,竟被一个华人如此冷落!名字,就小来说,是一个人的象征,是一个家庭文化底蕴的体现;就大而言,甚至是一个国家、社会、民族的文化体现、而对于中国,那优美的方块字流传了五千余年,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完美的体现。他们何曾理解欧阳修“无计留春住”的无奈?他们何尝明白周邦彦“羡金屋来去,旧时巢燕”的心情,他们更加无法明白李清照春情、爱情、凄清、豪情的由来。这是文化的缺失,是一种遗憾,更是令人心痛的无奈。许多文化已经从我们的身边溜走,毫无声息地走了,我们却还无法理解,无从知晓。固然,那些小说的确比晦涩的古文容易理解,我也无法否认,但,试问,又有哪一本书能有唐诗有底蕴,能比宋词有内涵?现在似乎理解了余秋雨为何将此书命名为《文化苦旅》,拯救文化并不轻松,就像在做一次思想上的旅程,其中定有许多苦楚无法形容!但愿,文化的苦旅可以唤醒人们;但愿,没有更多的文化流失;但愿……

  文化苦旅读后感4

  提起余秋雨,可能想说得太多,满腔话语积压于心底,随时都有迸发出去的可能。但我还是愿意只打开一个小口,让那话语如涓涓细流一样涌出,将自己再次滋润。 读余秋雨的第一篇散文,是他的《文化苦旅》的开篇之作——《道士塔》。当时,我第一遍读,愤恨;第二遍读,无奈;第三遍读,就只有压抑了。目睹的一个个惊人的流失数字,我的压抑与它共存。王元禄是个罪人,没有错。但是,将敦煌文化的大量流失、出卖之罪完全归咎于他——那样一个20世纪初中国随处可见的猥琐、短目之人,更像是嘲笑自己。

  因为,他的卑微,实在不配承受这罪。他意识不到这份文明的伟大与灿烂,他只知道一百卷经卷值一个铜板,一车古画值三块大洋;他只知道如果在飞天甜美、神秘的微笑上刷一点白石灰,墙壁就干净了;他只知道本以强盗身份来这里的斯坦因,是西方来东方“取经“的人。他的卑微,承受不起这罪!我的压抑与这些耻辱共存。正像余先生喊出的:“我好恨!” 终于,《莫高窟》紧随其后,让我稍稍欣慰,余先生用敦煌壁画上明快的、油彩一般的语言,从诞生曙光的时候起,描绘到飞天腾空撒花的唐初鼎盛之期。欣慰于毕竟我们厚重的土地,还以它三千年孕育出的魔力,留住、或是说吸引住了一部分文明,就算是文明的碎片,也能使后人从中拾取精华,沐浴灵魂。唐后,风格一次次改变,风沙一次次动摇这里,但是,风骨从未泯灭过。然后,飞天神秘的微笑朝向了日不落,这微笑后面是愤恨,是压抑,是无奈……

  文化苦旅读后感5

  今天我和妈妈到书店买《文化苦旅》这本书。以前经常听老师说起这本书,而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它的书名中要有一个“苦”字?

  来到书店,我在茫茫书海中发现了这本书。令我惊异的是,这本书的封面并不豪华漂亮,褐色的封皮,用无数的文字组成的奇妙图案,我心中为之一振,仿佛是作者仍然没有述说完他的故事,他激动的内心汇聚成千万文字喷泻出来。

  这本书是要静静地去品味的。翻开这本书,我一下子被一个个故事吸引。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的书卷气息,如茉莉般淡雅,不过分修饰,而朴素之中却带着丝丝动人。跟着作者的笔触,我欣赏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如神秘莫测的莫高窟、风景秀丽的江南小镇,美丽动人的西湖......浅浅地读,似乎仅是作者的游览记录,然而留给我们的思索却很多很多。合上书,我闭上眼睛,细细回味起来。历史的足迹,一个民族的真正魅力,是我们最大的财富。而要寻得这一份财富,要靠人们的深切努力。余秋雨先生说过:“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现在的一切一切,无非是历史的缩影,而留给后人的,却有很多很多。

  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开篇的这篇文章——《道士塔》。为何要把它放在开篇?因为它讲述了我们中国的一个极大错误。这篇文章写了一个道士看管敦煌石窟,而一些外国人,用几句现编的童话和几个不值钱的物品,就换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真是可耻,这样的买卖难道很划算吗?余秋雨先生在文中说,这好比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纽扣换一篮青菜。我们中国的光辉历史是远远不能用金钱衡量的。我们愤怒,我们呐喊,而面对那个无知的道士,我们只能无奈。我们都在为历史而骄傲,但历史却给我们上演了一场可笑的悲剧。而那些外国人回到自己的国家后,发表了学术报告,轰动了他们的国家,同时,他们也在笑话我们中国无能,但作为中国人,只能低头默默无语。


Tag: 初中 初三 语文 初三语文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