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
小米 2019-11-09 117 0 0 0 0
初中,初三,语文,初三语文,读后感范文,《居里夫人》读后感寒假,我看了《居里夫人》这本书。书一开始,玛丽一个人从波兰来到当时文化和科学的中心——巴黎去求学。她的老师跟她说:“虽然你们已经是最出色的学生了,但你们不一定能成为像牛顿、伽利略一样…

  《居里夫人》读后感

  寒假,我看了《居里夫人》这本书。书一开始,玛丽一个人从波兰来到当时文化和科学的中心——巴黎去求学。她的老师跟她说:“虽然你们已经是最出色的学生了,但你们不一定能成为像牛顿、伽利略一样那种手可摘星的人”后来,她遇见了居里教授——一位年轻的科学家。于是她天天在他实验室里工作。有一天,隔壁的老教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在阳光下暴晒的沥青矿石居然可以看见石头下面的东西。玛丽也觉得非常奇怪,这块有魔力的石头从此在玛丽的脑海中长久没有消失。玛丽和居里两个人一起研究,志同道合使他们走在了一起,不久就结了婚。在一次实验中,玛丽发现沥青矿石里除了有钾、纳两种元素外,还有一种叫不出名字的无法分离的元素,于是他们夫妇俩决定对此进行研究。他们申请了一个实验室,那是一个十分简陋、破旧的实验室。

  一开始,他们冒着严寒酷暑将4吨沥青矿石分好,并在火中融化。因为火要不停地烧所以两人分工合作,夜以继日地工作。过了二年的时间,才把沥青矿石中钾和钠分离出来,这时玛丽发现自己的手被灼伤了,医生告诉她不能再做实验了,可能会得癌症,可玛丽冒着生命危险继续工作。到实验的最后阶段,他们将分离的这些沥青渣分在五千多个蒸发皿中蒸发。实验马上要完成的时侯,当居里夫妇以为最后成功时刻到来时,却发现蒸发皿中的新元素不见了,只剩下一些水迹。他们垂头丧气地回到家的时侯,玛丽突然想起那些水迹,可能就是

  他们要找的新元素,当他们回到实验室,从窗外就看见了自己七年的心血——镭,在蒸发皿中闪闪发光。

  当老师知道他们研究成功后,肯定地对他们说:“你们已经成为像牛顿、伽利略那样手可摘星的人了。” 他们获得了诺贝尔奖,可是居里却因为车祸去世了,巨大的打击并没有打垮玛丽,二十五年后居里夫人再一次获得了诺贝尔奖。

  读了这本书,我心久久不能平静,居里夫人身上那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敬佩。我要学习她这种精神,尤其是在学习上要不怕困难,勇于挑战,成为新时代的强者。

  我非常钦佩居里夫人,不仅因为她是一位伟大的女科学家,而且因为她对学习、对事业有着执着的追求。

  在玛丽四岁时,他们一家到乡间去避暑,那时,她的姐姐布罗妮雅就要上学了,可是,当父母教她念字母时,她一点也不想学,于是,她便叫玛丽做学生,自己做老师。

  而四岁的玛丽居然学过一遍就会了。

  后来,学生比老师更热心起来。

  玛丽从小就比别人好学,在她看书时,不管周围有多么吵闹,都不会使她分心,玛丽总是那么专心致志,再难记的诗,她只要读一遍,甚至听两遍,就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所以大家都很服她。

  每当我读到这时,我就会想起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写作业慢,写过作业之后,有时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己复习,而有时写完作业后就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了。

  虽然我背书也很快,可是背得快,忘得也快。

  不快还好,我看书时还比较专注。

  有一次电脑老师让我们在教室里看电影,但也可以做别的事,于是我便拿起一本《作文逊看了起来,我看得很入迷,甚至连下课也不知道。

  直到同学们硬拉着我去玩,我才依依不舍地放下书。

  每当我看到玛丽在八岁时为自己已经二十一岁的姐姐能够上学而自己不得不辍学时,我的眼框浸满了泪水。

  我们现在这些独生子女,父母总是把我们含在嘴里,给我们最好的享受,极力呵护着我们,但也许我们都是蜜罐里泡大的,什么事情总是想着自己,什么时候想过父母,想过他人呢?

  《彼得潘》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彼得潘》这本书。我深深爱上了这本书。书的大意是这样的:达林夫妇有了三个孩子。首先出生的温蒂,之后是约翰、麦克尔,他们的到来给家带来了许多欢笑。可是,温蒂却不想长大,因为她觉得当孩子很欢乐。有一天,温蒂遇到了彼得潘,然后,她和她的弟弟们跟着彼得飞到了永无岛,达林太太很悲痛,她一向把窗户开着,让孩子们飞回来。到最终,温蒂还是选择长大,回到了自我的家中,

  看了书,我异常喜欢彼得。因为彼得是那么勇敢。自从彼得把温蒂带到永无岛之后,他总是把她当作自我的宝贝守护着她。彼得还根凶残的海盗船长——詹姆斯胡克决斗了。彼得还很聪明。胡克把约翰和麦克尔给抓走了。彼得很想救他们,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彼得学着胡克的声音对她的手下说:“把那几个小孩放了!”糊涂的手下们把孩子放了。胡克回来之后问孩子在哪?他们还很高兴地说把孩子们放走了,胡克听了很生气,他二话不说,就把他们杀了。

  更让我羡慕地是彼得很幸福。他能够飞,飞向他未来地蓝天。他能够不用长大,无忧无虑地在岛上玩,不需要去学习,不需要去工作,更没人管!多欢乐呀!

  彼得我期望你能教我飞行,带我去永无岛享受那欢乐地滋味。在那里,我不愁吃穿。在那里,我能够和小精灵们一齐玩耍。在那里,我不用工作、学习。彼得,我期望这些幻想都能变成现实。

  我不想长大。因为我们小孩都拥有一颗童心。可大人没有,他们总是让我们学习学习,烦都烦死了。长大后,我们还要辛勤地工作,培养孩子……还不如不要长大呢。小时候,我们不用学习,能够天天玩。我们想要什么,大人们都会给我们。

  彼得,到我去永无岛吧!我要永远享受欢乐地滋味!永远……永远!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本书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圆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月亮是美好,纯洁的代名词,便士是金钱社会的代名词。主人公原来是一个富有的上层人士,在经历了空虚的前半生后,他开始了真正的理想追求,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纯粹的美,震撼的美。而用月亮来诠释他的追求是最合适的。对一般人来说,月亮高不可求,但这正好反映了主人公执著的追求和高洁的人格。相比周围的配角,他们没有也不想脱离现实的欲望,因此用便士来形容他们所在的世界是再合适不过了。

  人生路上,哪有谁不畏世俗流言?但《月亮和六便土》告诉我:当我在社会的滚滚朝流中前进,一定要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它警示着我们,始终不要放弃梦想、放弃初心。并且,无论身处何方,年龄几何,都要记住:我要选择一生中最想为之努力的事物,并为其自由而奋斗。当我有勇气做出决定的时候,就已经身处生命的自由之中了。

  在许多时候,我也迷茫过,甚至天真地认为自己是个无用之人,但是毛姆教会了我一件重要的事:随心所欲,不要让自己为别人所活,那么当你真正热爱一项事业时,你便成功了。其后我慢慢地放平了心态,生活并非只有灰色的自卑和他人的嘲笑,还有诗和远方。当然还有理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梦想。所以,大胆追梦吧!当你仰望天上的月亮时它的清辉是地上的六便士无可比拟的。

  愿每个追逐梦想的人,无意将生活摔得支离破碎,却让灵魂更加伟大。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

  初次读老舍先生的大作《济南的冬天》后,感到济南实在是太美了!

  老舍先生虽然没有用特别华丽的词句,但他笔下的济南简直就是人间天堂:有山有水,有窄窄的羊肠小道,有宽敞的山坡,有斜卧的村庄,有皑皑的白雪。在这样一座摇篮般的老城中,享受着温暖的阳光,遥望着高高的山丘,期盼着春天的到来,多么惬意啊!美极了,老舍先生把一幅美丽的写意水墨画呈现到了我的面前。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老舍先生对济南的深爱。寒冷得让人难以忍受的冬天,在老舍先生的眼中却是那么美,沐浴着温暖的阳光,等待着大地苏醒时的春风,在山水的陪伴下平静安详地睡着,使本来萧瑟的冬天平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老舍先生曾经说过,“济南的秋天是诗意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把秋天和冬天全赐给了济南。”瑞士只占了一个夏天,西湖只占了一个春天,而济南却拥有秋天和冬天。可见济南在老舍先生心中的份量有多重。

  济南确实很美!春天,济南生机勃勃,随处可见的迎春花含苞待放,嫩绿嫩绿的一片中,刚刚化冻的小河清澈见底,奔流不息,给人许多活力;夏天则成了泉水的世界:来到郊外,发现一处泉眼,泉水汩汩涌出,珍珠般的气泡一串串的往上冒,使人感到无比清凉;秋天,济南又变成了“夕阳红”的老婆婆,带着收获的喜悦与金色的心情步入初冬。似乎,这座老城永远都是那么美丽,那么宁静;却使得繁华与喧嚣显得那么遥远。

  我们生活在老舍先生心中的天堂里,我们感到了什么?我站在济南这宽广、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听到了它的喘息,感到了它的心跳。

  《山居笔记》读后感

  我想我一直以来都不是那种善于读书的人吧,总觉得自己既缺乏潜心鉴赏的定性,又没有那种体味美感的修为。想想以前看书,多半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览而过,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近乎囫囵吞枣式的劣根性———枣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却依旧索然无味。因此,每次要写诸如读后感之类的文字时,便难免有些捉襟见肘的窘迫感。

  但这次看完《山居笔记》之后,倒是自认为感觉有些奇怪,因为我竟然从那些挥洒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许的味道。确切地说应该是透过字里行间,我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上的碰撞,或许这就是通常说的所谓心灵上的共鸣吧!

  应该说全书没有诗歌那样唯美华丽的辞藻,也少了杂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笔锋,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摈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了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往往能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作为自述性笔记,初读起来似乎有些凌乱琐碎,但通读全书,却不难发现作者构思之精妙:那就是从平淡的话题中以小见大,通过质朴的语言风格直指社会现实,从而使得文章中所触及到的问题与中国当前的现实遥相呼应———轻快中不乏沉重,从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个社会现实的剖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无形中引发并启迪人们的深思,从而点明了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题。

  可能我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很肤浅,而对作者文学心理的解读也只是停留在很浅薄的层面上,但在某种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吧。的确,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我们多数人都热衷于名与利的追逐,醉心于粗浅的感官上的享受,却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关注去体味的东西。我们每天麻木地跟着紧张的社会节奏而躁动,却在躁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失去了自我,我们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为珍贵的美丽,却始终守不住一颗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个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觉到了疲惫……

  还是看看作者在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时所持的心态吧———即使喧嚣声中夹杂进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远处飘忽,烟雨渺渺。


Tag: 初中 初三 语文 初三语文 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