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
小米 2019-10-03 84 0 0 0 0
初中,初三,语文,初三语文,答题技巧,古诗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答题技巧此考点有两个走向,一是考查同学们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主要体现在人、事、地、时等细节性要素上;二是考查对作者情感、观点的理解。就历年全国课标卷的出题风格看,前者涉…

古诗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答题技巧

此考点有两个走向,一是考查同学们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主要体现在人、事、地、时等细节性要素上;二是考查对作者情感、观点的理解。就历年全国课标卷的出题风格看,前者涉及极少,重点还是后者。其有代表性的题干为:

①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北京卷)

②诗中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全国课标卷Ⅰ)

③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天津卷)

④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江苏卷)

分析 从设题的形式上看,除开北京卷以一道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外,其他7道小题都是用主观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态度的评价。

从设题特点看,有2套卷(全国卷Ⅲ和北京卷)要求同学们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找出两诗情感上的差异;有2套卷(全国卷Ⅰ和天津卷)借用“炼字”、用典等形式考查作者的情感;还有3套卷很直接,要求同学们分析指定范围内的诗句所蕴藏的情感,如江苏卷。

那么,怎样解答此类题?

首先要把教材中的诗歌鉴赏方法学活用活。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介绍了若干种诗歌鉴赏方法,如: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缘景明情。命题人希望同学们把这些方法学活用活,所以出题时会从诗人及注释、题目及诗眼、起句或结句、关键意象等要素入手。天津卷就抓住了一个诗眼性的字——“闲”,要求同学们鉴赏,全国卷Ⅲ考查同学们有没有关注到诗下注释。

其次要挖出题目中隐含的要求。题目中隐含的要求包括:答题范围要求、答题形式要求、答题指向要求。范围上的要求通常用以下关键词呈现:首联、颔联、颈联,上阙、下阙,起句、结句。形式上的要求分为“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和“分点概括”两种。山东卷就要求同学们“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做此类题,如果没有结合作品,会失掉一半分数。指向上的要求比较多样化,例如,同为比较阅读,全国课标卷Ⅲ要求同学们找出两者的不同,但北京卷要求同学们找出两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要清楚命题真正的意图。天津卷以“炼字”的形式考查诗人的情感,迷惑性很强,同学们有可能丢开真正的方向转头去答“闲”字的字面义、在诗中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与表达技巧结合来考情感,例如全国课标卷Ⅰ考查“结尾处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何种情感”。

例题 阅读王维的《登裴秀才迪小台》,回答: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考生答案 “闲”,清净、悠闲;“闲”是全文的诗眼,点出了秋原的特点。

分析 “如何理解”指向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内涵,即情感与内容层面,并非指向表达技巧层面。得1分。

示例 “闲”,即清净悠闲,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环境之美、闲适之情。

点拨 先答出字面义,再从抒情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是借景抒情,因此从景物的特征分析为“闲景”,进而分析表达的情感为“闲心”和“闲情”。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同学们要想读懂诗歌,除了学活用活各种方法外,还要关注“一联,一句之美;一字一词之妙”,注意结尾处的“以景言情”之句。上例中的“闲”字就是考查“一字之妙”;结尾句多用卒章显志之法,山东卷《水仙子·舟中》的结句“一笑琅然”就考结尾句,同学们若是不能注意到结局的妙处,必定会失分。

归纳 读懂诗歌还要会答题。同学们要学会以下答题技巧:

细致。要看清答题要求,答题范围、答题方向、答题形式,三者均要关注。比如答题形式,若没有明说“简要概括”就一定要结合具体诗句作答,否则失分惨重。同学们还要细心地打量分值,根据分值灵活判断答题点数量。如全国卷Ⅰ考查末句典故中的情感,赋分5分。此处必定有两个得分点,只答一种情感肯定是不能得全分的。

清晰。命题者还希望看到同学们条分缕析的思维流程,同学们一定要分条陈述,用序号、分号标明答题层次的起止。

明辨。有些考题把几个考点综合在一起,迷惑性很强,同学们要分辨清楚答题指向。如例题中对“闲”字的理解,是用“炼字”的形式考情感。同学们应把综合性强的题目做个归纳整理,更应该分清古代诗歌鉴赏的每一个考点通常会设什么样的题干。本考点通常会考的题干,在此文的“考题分析”中已归纳,此处不再赘述。

[练 习]

1. 阅读李商隐①的《桂林道中作》(原诗见本期P7页),回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2. 阅读曹翰①的《内宴奉诏作》,回答: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示 例]

1. 表达了客居异乡的寂寞孤独和思念故乡的感情(2分,若答“怀才不遇”,可酌情给分)“无秋色”“有暮晕”隐含着一丝客居异乡的愁绪,“空余”“独归”等表现了难以排解的孤独寂寞之感。(2分)尾联“西北望”“鹧鸪飞”则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2分)


Tag: 初中 初三 语文 初三语文 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