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
小米 2018-11-16 132 0 0 0 0
地理,高一地理,高一资料,高中资料,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2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3.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传统型:…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3.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4.我国已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5.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

  6. 根据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其中经济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8.环境承载力是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9.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资源(最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文化。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空间结构: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2.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是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

  3.商业区——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城市中心、主要交通干线旁或街角路口处;工业区——分布于主要交通线旁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4.各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

  5城市地域结构指的是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

  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7.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 。 8.城市等级:用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9.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城市间距离越远,其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服务级别越高。

  10.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11.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12、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中期: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化进程很快,并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趋缓甚至停止。有些地方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1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三种: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14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15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1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影响水体 、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区位含义:一方面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3季风水田农业特点有:水利工程量大;小农经营;单产高;机械化程度低;科技水平低;商品率低。

  4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它的农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

  5大牧场放牧业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

  6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有: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有: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

  7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作物以水稻为主。

  8乳畜业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大多紧邻消费市场 。

  9混合农业主要是以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为特征的农业地域类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分布在墨累达令盆地,主要是小麦牧羊带。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污染大气的工业: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或垂直盛行风向的郊外。

  2.污染水源的工业: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3.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4根据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不同可分为:原料导向型、 动力导向型 、市场导向型 、劳动力导向型 、技术导向型。

  5. 传统工业区都是在丰富的煤铁基础上形成的工业地域,目前普遍面临着原料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

  6.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称为工业地域

  7 .意大利的新工业区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

  8意大利的新工业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中部。

  9第二世界大战后的三次工业技术创新:20世纪70年代 半导体;

  80年代 个人电脑;

  90年代 互联网。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1.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

  2.交通运输方式正在朝着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3.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商业网点。

  4.交通运输的布局受到经济社会技术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现主要的环境问题有: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3.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是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4.循环经济是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5.在工业经济结构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

  6.在农业经济结构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生态农业。


Tag: 地理 高一地理 高一资料 高中资料
节点 : 高一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