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资料
小言老师 2020-02-20 85 0 0 0 0
高中,高考,高考辅导,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地理常用的六大表述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考地理常用的六大表述…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地理常用的六大表述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常用的六大表述法

(1)特征描述性表达

特征描述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考查比较多的一种能力,但失分率较高。究其失分的原因,一是不能捕捉特征,二是描述不清。如果能从特征的成因角度去组织文字,是正确把握和描述特征的一个方法。

(2)归纳总结性表达

高考地理试题中,经常会利用新闻热点报道,从地理要求、地理角度进行分析归纳比较好。这类答案通常就隐藏在文字和图表中,但不能照样摘抄文字,要结合地理原理将它重新组织。

(3)归因层次性表达

某一地理现象(事物)的发生,总是有其原因的,而且这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们在分析原因时要有主次先后,这样才能显得条理清楚、思路清晰。否则不仅会颠三倒四,还会漏答要点。

(4)分析推理性表达

这种表达方式与上面的“归因层次性表达”不同,它是线性的;具有严密因果逻辑关系,层层推理,环环相扣;少一个环节就会觉得不够严密。所以,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跳跃。

(5)区域比较性表达

这类表达是要紧扣不同区域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比较的。有的是直接设问区域间的异同点,比如,“比较欧洲和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原因”;有的是不直接设问的,但它隐含着区域比较,如“为什么水稻种植的分布最北界是在三江平原一带?”隐含着三江平原与其他同纬度地区的热量比较。

(6)图表辅助性表达

表达交流的不仅仅只有语言文字,图像也是。所以,当仅用文字来表达有难度时,可以借助图像,特别是涉及地理空间概念的一类问题。使用得好,即可以准确简洁地表述,还可以节省时间。

高中地理知识记忆策略

一、根据知识结构,注意先记什么、后记什么。

先简单,后复杂。复杂的问题未必是重点,但它一定是难点。例如,对于等高线地形图,先要“牢记”的是等高线地图的基本知识——等高线的定义、特点、各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情形、比例尺等。要在把简单知识弄清楚后,再去攻克难点。

先主干,后枝叶。“干”是纵向的、结构性的知识,如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枝”是横向的、伸展性的知识,如对主干知识的阐述、应用等。毕竟“枝”是在“干”上生长出来的,其重要性当然比“干”次要些。例如,相对于“形成气候的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而言,“下垫面的比热容、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和对气流的影响状况的差异”就次要些,原因是后者是对前者的进一步诠释。

先概括,后具体。概括往往表达的是整体性的特征,具体则是局部细节上的描述。例如,气候的“海洋性与大陆性特征”,从整体性上,我们可以通过“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来理解,但在局部上我们还要弄清楚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最高和最低气温月等。再如,在一大段文字中找出几个“关键词”记住,这些关键词就对这段文字有提示作用。

二、把知识放在特定的情景中记忆。

在生活场景中记忆。把课本知识放到生活场景中,它就变得鲜活起来了,记忆的效率会大大提高。例如,“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如果借助“早上上学时太阳的高度”这一情景来记忆,就容易多了。

通过图形记忆。相对于文字来说,图形要“形象”、“生动”得多,记忆的效率也快得多。例如,夏至日全球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如果借助“夏至日日照图”记忆,效果会很好。

在联系中记忆。一根竹竿立不稳,把几根竹竿绑在一起就立稳了。知识也是一样,如果在联系中记忆,不仅效率高,被回忆起的机会也要多得多。例如,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递减、对流运动显著和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把温度的变化规律与“大气层中气温的垂直变化图”联系起来,把“对流”与气温的递减规律联系起来,把“天气”与对流运动联系起来,前后形成一个逐级因果关系的知识链,并以“气温垂直变化图”做引领。

地理复习十大思考方法汇总

1.聚合思维法

是指从不同来源,不同方向探索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如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授通过长期对气温、气压、风向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观察,并仔细观察冰的初冻、融化以及物候现象等,得出了我国近五千年以来的气候变化规律。

2.逆向思维

这是以背道常规现象、由结论推原因或条件的思维方式。如,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发现了岩溶地形,这一反常现象怎样解释?按青藏高原现在的自然条件,不能形成岩溶地貌。但如果反过来由果索因,从青藏高原的发展历史来探寻答案,则问题就解决了。

3.假设思维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假说。由于受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某些现象不能确切了解其产生和发展规律,往往借助猜测,作出假定说明。如魏格纳用这种方法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科学家们对地中海未来的情形提出了“消亡说”、“干涸说”、“扩展说”三种假设。

4.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叫扩散思维,是指当遇到一个问题,以解决这一问题为目标,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智力活动,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如植树造林有什么作用?用发散思维就可回答为,森林提供木材,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

5.形象思维法

这种方法就是人们利用自然形象进行思维的方法。如在进行地图教学时,由于地图引起学生形象思维有三种因素:一是空间关系,如地图的范围,经纬度等;二是地理形象,如山脉、河流、岛屿等;三是图例符号,如地图上的颜色、等高线、表示城市的圆圈等。通过对地图的观察,会从三方面引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想象,有利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联想思维法

这是从巳知的地理概念出发,将有关其它地理概念彼此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联想有“纵比”和“横比”两种发散形式。纵比是从地理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如地壳的演化史,可比较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生物的演化阶段的不同。横比是由此地理事物与彼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如马达加斯加岛的自然带与我国台湾自然带的比较。

7.类比思维法

类比思维是通过联想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把已经熟知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思维经验与所研究的地理现象、过程相联系,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并用类似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如讲到等深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时,教师只要提示学生与等高线相对比,就可解决这些概念。

8.演绎思维法

这是由一般地理原理推断个别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的思维方法。如地中海式气候的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非洲大陆西南角属地中海式气候,所以这里必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9.归纳思维法

归纳思维是由一系列具体地理事实材料概括出一般地理原理,或者是由一些特殊地理事物推导出一般地理原理的思维方法。如我国北方的黄河,海河,辽河等河流,除了它们各自的特性之外,都具有含沙量大,水位变化大,冬季结冰等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加以归纳,即可得出中国北方河流水文的一般特征。

10.选言排除法

选言排除法是指为了找到正确答案,根据现有材料作出一系列的假定,然后通过验证,逐一排除那些站不住脚的假定,余下的一种就是正确答案。如世界地势最低的国家是:(1)芬兰(2)瑞士(3)冰岛(4)荷兰,本题用选言排除法,确定答案为(4)。


Tag: 高中 高考 高考辅导
节点 : 高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