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
小米 2018-10-29 82 0 0 0 0
高一历史,高一资料,高中资料,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商周至秦朝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商朝的政治制度(1)王权传承:实行王位世袭制,传承方式是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2)王权特点: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商周至秦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商朝的政治制度

  (1)王权传承:实行王位世袭制,传承方式是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2)概况

  ①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义务: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权利: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3)影响:①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②后期: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3.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推行嫡长子继承制,形成相对的大宗和小宗。

  (3)特点: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把血缘和政治相结合。

  (4)作用:强化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同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前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建立。

  2.内容

  (1)创立皇帝制度

  ①权力: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②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中央创立三公九卿制

官职名称

职权

丞相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

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

管理全国军务

  (3)地方官制:推广郡县制

  ①在春秋战国基础上全面推行。

  ②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设若干县。

  ③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影响

  (1)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和完善。

  第2讲 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代

  ①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了王国问题。

  ②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

 

措施

影响

军事

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安定与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政治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

经济

地方赋税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4)元朝行省制度

  ①内容: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②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代

  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②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后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时期

  ①内容:唐朝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②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4)宋代

  ①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后来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

  ①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元朝后期,宰相权势增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二、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

  (1)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门第不重才能。

  (2)后期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至元:科举制

  (1)形成: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作用: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2)措施: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

  (1)背景: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

  (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内阁”出现。③后来,内阁地位提高,大学士拥有票拟权。④张居正任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3.军机处的设立

  (1)清朝初年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

  ①背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②职责: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③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第二单元 古代和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3讲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形成条件

  (1)地理条件:临海多山。

  ①濒临海洋有利于航海和海外贸易,工商业发达。

  ②多山的环境造就了众多城邦,即“城市国家”。

  (2)政治条件:城邦制度。小国寡民的城邦使公民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

  2.确立过程

改革

措施

影响

梭伦改革

(1)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成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力越大

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3)废除债奴制

克利斯提尼改革

(1)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选举

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2)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伯利克里改革

(1)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2)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进一步扩大;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3)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3.历史影响

  (1)积极性:①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②民主的氛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2)局限性:①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②小国寡民体制下造成直接民主泛滥,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发展历程

  (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①背景:罗马共和国早期,贵族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损害平民利益。

  ②标志:公元前5世纪中期,制定《十二铜表法》。

  ③作用: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保护了平民利益。

  (2)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①背景:罗马的对外扩张使不同民族之间矛盾显现;商品经济和贸易发展。

  ②变化:法律的适用范围从限于罗马公民到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3)由零散到形成体系

  ①零散:皇帝重视立法,掌握法政大权;法学家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

  ②体系:6世纪,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2.历史影响

  (1)维系统治

  ①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的统治。

  ③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影响后世

  ①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前提: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①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②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受斯图亚特王朝的迫害。

  (2)过程:1640年革命爆发,后建立共和国。

  (3)结束: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复辟王朝的统治。

  2.确立过程

  (1)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①内容:以明确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②作用:使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

  (2)形成责任制内阁,使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①形成: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尔波尔主持内阁会议,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

  ②内容: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首相掌握国家行政大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3)进行议会改革,使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①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②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③意义: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这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

  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颁布1787年宪法

  (1)背景:独立之初的形势

  ①美国实行邦联体制,导致商品流通不畅,社会动荡加剧,而且与欧洲的贸易也常处于不利地位。

  ②华盛顿等人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2)内容

  ①联邦制度

  a.中央: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

  b.地方: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共和制度

  a.权力划分

机构

权力

权力职责

国会

立法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总统

行政

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大权,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有权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最高法院

司法

掌握司法权,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b.主要特点: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防止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3)评价

  ①意义: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②弊端: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政治权利。

  2.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1)形成: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和共和党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特点: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3)实质: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

  (4)影响:两党不仅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三、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背景:艰难的共和之路

  (1)1789年法国革命爆发后,废除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

  (2)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2.宪法内容

 

产生方式

权力职责

议会

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掌握立法权,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总统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

①掌握行政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命高级官员②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3.历史影响

  (1)资产阶级共和派经过艰苦的斗争,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职位。

  (2)共和政体的确立,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背景:德国的统一

  (1)背景:19世纪中期,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结果: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一。

  2.帝国宪法

  (1)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产生方式

权力职责

皇帝

世袭制

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及决定对外政策等

宰相

由皇帝任命

主持内阁工作,只对皇帝负责

议会

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

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要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

  (2)联邦政体: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

  3.评价:(1)局限性:普鲁士的专制传统被遗留下来,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造成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2)积极性:推动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使德国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1)根本原因

  ①国际:英、法、美相继开展工业革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英国准备侵略中国。

  ②国内:清政府腐败落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直接原因

  ①走私鸦片: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②禁烟运动: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借此发动侵华战争。

  2.过程

  (1)开始:1840年6月,英国舰队在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

  (2)扩大: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接着攻占了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

  (3)结束:1842年8月,清政府屈辱求和。

  3.结果: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 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4.影响

  (1)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2)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过程

  (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法国加入。

  (2)英法联军进逼天津,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3)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

Tag: 高一历史 高一资料 高中资料
节点 : 高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