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
阿多 2019-07-11 93 0 0 0 0
高中,高三,高三生物,生物教学方法,高中生物教案设计一基因的表达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在生物体的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的基础上,通过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完成的,保持了生物界物种…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一

  基因的表达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在生物体的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的基础上,通过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完成的,保持了生物界物种的相对稳定。《基因的本质》和《基因的表达》是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分子与细胞部分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进一步详尽阐述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它是高中必修本中“遗传和变异”一章中的重要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难点之一。该内容在高考中占重要的位置,其中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功能、基因的表达功能是历来统考、高考必考的内容。同时,该部分涉及的实验和分子学知识较多,还含有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在复习课中对dna是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功能、基因的表达功能等知识点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重复和对比,使学生对染色体、dna和基因的有关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2.课时安排两课时

  3.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思维能力和总结、推理能力,本人所教班学生总体素质较好,思维比较活跃,在复习阶段,如能给予适当的引导,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变通,让学生通过对题目的归纳、整理,亲历思考、总结的过程,使已学知识升华,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

  4.教学策略的选择

  在复习课中,老师满堂灌的现象极为普遍,学生要在短短的一两节课中回忆并熟练掌握大量的知识是枯燥的学习过程。新课改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节复习课,选取相同,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并举出相应的例题,通过老师对例题的讲解,及学生对拓展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达到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达到以知识点帮助解题,以解题帮助巩固知识点的目的。

  二、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相应知识点及题目的复习,使学生掌握:

  (1)证实dna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

  (2)dna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及其中的数量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科学家研究、实验过程的回忆,使学生进一步领会科学研究思路、遵循实验的设计原则和采用一些科学方法;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类、分析,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自觉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学习态度,勤于思考,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准确的归纳、应用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验证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几个主要实验;

  (2)d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2.教学难点

  (1)几种与遗传有关的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在dna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rna所处的位置;

  (3)在dna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出现的计算问题。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见图1)

  图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遗传物质是遗传和变异的基础,在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的:激发学生主动回忆的_通过物质间关系图,明确各种遗传物质的相互间联系。引出复习课题:遗传物质的基础。

  提出问题:在本章所学的内容中提及的与遗传有关的物质是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讨论,并回答所学遗传相关物质的种类,作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图。

  (二)复习

  对基因的本质和基因的表达内容进行简要的重温

  目的:让学生在填表、看图的过程中,对大纲要求的识记、理解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回忆。

  复习内容:(1)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实验过程;

  (2)dna、rna的分子结构;

  (3)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学生活动:根据投影内容,填写图表并回答。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实验过程和结果

  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填写)

  (a)r型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不死亡

  r型菌无毒性

  (b)s型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死亡

  s型菌有毒性

  (c)灭活s型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小鼠不死亡

  灭活的s型菌无毒性

  (d)r型活细菌+灭活s型细菌感染小鼠,小鼠死亡

  灭活的s型菌含有“转化因子”,使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菌

  (e)r型活细菌+s型细菌dna→有s型细菌

  dna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性遗传变化的物质,所以dna是遗传物质

  (f)r型活细菌+s型细菌蛋白质→只有r型细菌

  (g)r型活细菌+s型细菌荚膜多糖→只有r型细菌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二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复习引入

  新课学习

  第一环节:生态系统稳定性

  第二环节:

  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2.探究:草原生态系统是如何维持稳定的?

  第三环节:知识迁移应用

  巩固复习

  组织学生观察并且指导观察方法,找出生态瓶中的食物链。质疑:为什么有的生态瓶中的生物存活时间较长,有的生态瓶中生物就很快死亡了?

  1.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找出凯巴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参与寻找活动。

  2.提问: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是什么状态?(PPT展示)

  (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多元评价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讨论并且引导学生分析)

  3、解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具体内容。

  4、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为什么能维持稳定?

  5、分析为什么有的同学制作的生态瓶中的生物能生存较长时间?

  6、归纳概念 并板书。

  问题串设计(PPT展示)

  1.图中哪种生物数量最早达到第一个高峰?你对此怎么理解的?

  2.哪种生物数量最后达到高峰?能不能改变它的先后顺序?说明你的理由。

  3.你从图上还能看出什么规律?能解释这种规律吗?

  4.与你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这种规律对生态系统有什么作用?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制定活动规则及过程并且组织好教学。

  规则如下

  a.每人准备草、鼠和狐狸的三种头饰。

  2 b.出场顺序按草→ 鼠→狐狸,数量有少到多表示生物数量变化。

  c.扮演草的同学被扮演鼠的同学抓住就表示吃掉了,这个同学则换成鼠的头饰表示草减少鼠增多,以此类推。

  d.当后一种生物多于前种生物1比2时捕食停止,并有部分学生换成另一种头饰表示这种生物部分死亡。

  e.被捕食的‘鼠’中约有3份换成‘草’1份换成‘狐狸’。游戏进行到大致恢复到原来的比例时结束。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1、通过上面的游戏你能说出为什么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吗?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4页,有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的内容。并板书。

  1、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所做的生态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2、下面生态系统能保持稳定吗?(PPT展示生态系统图片)

  1、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你有什么感悟?

  作业:学案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自我调节能力

  1、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2、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五、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小组讨论与交流。观察课前制作的生态瓶,交流制作过程,找出有关的食物链(各小组交换生态瓶)。

  阅读课本82页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资料的第1自然段,并写出凯巴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阅读书本84页有关草原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内容,分析写出其中存在的食物链,

  2、对图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的进行解读。

  学生讨论后回答

  3、阅读课本85页[小资料] ‘远渡重洋的屎壳螂’

  提出问题:草原上的各种生物数量应该有什么样的关系时, 该生态系统才能维持稳定?

  作出假设:草原上的各种生物的数量达到一定比例时,草原生态系统才能维持稳定。

  学生回忆再现本课核心内容。

  学生回答自己的收获进而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1.了解学生课外实验情况进行评价。

  2.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更好的引入新课题。

  通过学生对生态瓶和书本“活动”资料的分析,提供充分的背景材料有利于学生对重点概念的建构。

  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上来,关注学习过程。这样形成的概念将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不是空壳概念。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本质内涵比较抽象,通过资料的阅读讨论,问题窜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技能。

  体现了探究学习的理念

  通过形象的活动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更深的理解。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氛围。

  归纳提升形成能力

  通过学生回忆议论加深对本课内 容的理解识记 ,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环境的意义。

  教学反思

  1.上课前组织学生自制生态瓶活动,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使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了提高。

  2.上课时通过对自制生态瓶的观察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一开始就紧紧的抓住了学生,课堂上可以看到学生跃跃欲试的情景。

  3.新课教学中将学生这种情绪引导到对教材活动资料的分析上来,凯巴森林中大多数肉食动物被捕杀而黑尾鹿数量先增后降的现象再次引发学生思维冲突,情绪再次被提升。

  4.课堂中一系列的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实现了从感性向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性。

  5.角色扮演的活动将课堂推向了高潮。学生经历了知识建构的洗礼,较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有一种心身愉乐的感觉。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三

  高三生物教案 减数分裂复习

  知识精华:

  掌握减数分裂概念和有性生殖细胞形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相关概念;掌握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的主要区别;以及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区别。

  写出下表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同源染体对数(2N=4)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组精母细胞 精细胞

  染色体(条)

  染色单体(条)

  DNA(个)

  同源染色体(对)

  题例领悟:

  例1、下图是雌蛙一个卵原细胞在生殖过程中DNA含量变化图,为研究方便,在细胞分裂成两个以后,只对其中一个进行测定,请分析回答:

  (1)b时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c时的细胞叫_______细胞。

  (2)c→d→e进行的是______,e时的细胞叫________。

  (3)由e→f→g进行的是________,g时的细胞叫_______。

  (4)h→i表示发生了________作用,i时的细胞叫________。

  (5)i以后进行 ___________分裂,进入_________阶段。

  解析: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结合,对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实质和意义起重要作用。本题的解决主要是依赖扎实的基础知识。

  答案(1)染色体复制 初级卵母细胞 (2)减数是第一次分裂 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3)减数第二次分裂 卵细胞或极体 (4)受精 受精卵 (5)有丝 胚的发育

  例2、右下图是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模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细胞中可能是次级精母或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是极体

  ②该细胞中1与2,3与4为同源染色体

  ③该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1与2为一组,3与4为一组

  ④该细胞中,如果1是Y染色体,那么2也是Y染色体,

  3和4为常染色体

  A、只有1种说法正确 B、只有2种说法正确

  C、只有3种说法正确 D、四种说法均正确

  解析:加强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抓住细胞分裂的特点:该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为均等分裂,故只有④说法正确,答案选A

  自我评价

  1、观察四分体时期效果的材料( )

  A、生发层 B、幼嫩的柱头 C、幼嫩的花药 D、成熟的花药

  2、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的某一精原细胞,它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四个精子,其种类有(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3、如图是同一种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只有②和③

  B、动物睾丸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

  C、③所示的细胞中不可能有基因重组

  D、上述细胞中有8个染色体单体的是①②③

  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①受精卵中全部遗传物质的一半来自精子 ②果蝇的精原细胞含有4对染色体,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中含有2对染色体 ③男性两侧输精管被结扎后,睾丸仍能产生精子,第二性征不会改变 ④在精子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细胞核全部在精子的头部,细胞质全部在精子的尾部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根据科学家研究证实,由精子细胞变为精子的过程中,细胞核变为精子的头部;部分细胞质变成精子的颈部和尾部;大部分细胞质及多数细胞器被丢弃;但全部线粒体保留下来,并集中在颈部。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

  (1)细胞核内含有______________,以便传给下一代。

  (2)丢弃大部分细胞质和细胞器,可使精子体积______,运动_______。

  (3)精子快速运动主要靠___________ 的摆动,其运动动力主要产生于____________。

  (4)保留全部线粒体的意义在于:线粒体是___________场所,通过线粒体的生理活动,形成精子运动所需的____________。




Tag: 高中 高三 高三生物 生物教学方法
节点 : 高三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