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
阿多 2020-05-30 129 0 0 0 0
高中,高三,高三历史,历史知识点,高三历史文科考试的重要知识点1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①、标志: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②、性质:封建军阀统治(地主和买办联合专政的专制政权)。袁世凯及其以后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是代表大地主、大买…

高三历史文科考试的重要知识点1

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①、标志: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②、性质:封建军阀统治(地主和买办联合专政的专制政权)。袁世凯及其以后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是代表大地主、大买办(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这个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动政府。

二、袁世凯专权——政治: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军事: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外交:袁世凯“善后”大借款是以盐税、海关税为抵押,金额是2500万英镑。主要用于内战,镇压国民党人。

三、二次革命

1、原因:(1)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同盟会改组国民党的目的一是通过改组,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以夺取国会中多数席位,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内阁。二是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以保障《临时约法》的实施,把中国政治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制的轨道),成为国会第一大党。(2)“宋教仁案”。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决定武力镇压国民党。(3)袁世凯大量举借外债,用于扩大个人势力。

2、过程:袁世凯在1913年罢免江西、安徽、广东三省都督,然后派兵南下,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誓师讨袁。随后,江苏、广东、安徽等省相继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

3、性质: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建立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4、失败原因:国民党力量涣散,袁世凯力量强大。

三、袁世凯称帝

1、袁世凯的复辟活动: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1914年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成终身总统有世袭的权利,从此中华民国名存实亡;1915年接受21条,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2、护国运动——①、原因:袁世凯的志国和复辟帝制。②、孙中山的讨袁活动: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维护共和制度。1916年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③、梁启超撰文的名称:《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④护国军及其斗争: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人在云南起义,组织了护国军,各省纷纷独立。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1916年3月取消帝制。⑤、结果:袁世凯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在绝望中病死。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⑥、护国运动的性质:护国运动是一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⑦认识:说明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遭到历史惩罚;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高三历史文科考试的重要知识点2

一、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

2.消极影响

(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进一步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级,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全国的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的设置,无一不是为了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旨的畅通无阻。

3.人治高于法治。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是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5.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在漫长的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高三历史文科考试的重要知识点3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60、70年代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兴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冲击两极格局,促世界格局多极化------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一、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二战后美苏“冷战”对抗的原因

参见笔记。

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政治上:①杜鲁门主义(内容:反苏_)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②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

(2)经济上:①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出笼,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②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进行反击。

(3)军事上:1948年,柏林危机是“冷战”以来的第一次高潮。

①北约的建立: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1949年,美、英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约。

②华约的建立:为了对抗北约,1955年,苏、波、捷、罗等八国签订了《华沙条约》,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3、“冷战”的影响

(1)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2)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武器威胁之下,又避免了近半个世纪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为争夺势力范围,两国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二、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各国国际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来恢复经济、对抗苏联;②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较快发展,要求摆脱美国控制;

③西欧各国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④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2)经过:1967年,欧洲共同体建立。

(3)影响:①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②西欧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政治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使美国霸权地位削弱。

③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原因:①美国的扶植;②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拉动了日本经济发展;③重视科技和教育,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制定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④战后民主化改革。

(2)表现:1956---1972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①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②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

(2)意义: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美苏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4、中国成世界政治大国


Tag: 高中 高三 高三历史 历史知识点
节点 : 高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