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
小米 2019-06-06 104 0 0 0 0
初中,初一,数学,初一数学,1初中数学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稳定学习的兴趣成功会激发兴趣,失败则使兴趣经受考验。人人都有成功的渴望,即使一次小小的成功,对学生来讲也是一次莫大的鼓舞和激励。因此,教师要探索依纲靠…

  1初中数学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

  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稳定学习的兴趣

  成功会激发兴趣,失败则使兴趣经受考验。人人都有成功的渴望,即使一次小小的成功,对学生来讲也是一次莫大的鼓舞和激励。因此,教师要探索"依纲靠本,分层教学,逐步推进"的因材施教策略,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肯定,从而使学生获得舒畅的心情,稳定的学习情绪,保持学习积极性。

  对于优等生可以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使他们逐渐的提高数学水平;对后进生,应让他们多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在成功的体验中享受发现的乐趣。

  建立同学间互帮互学机制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间的感情,号召同学间不要歧视学困生,对学困生实行帮拉带,可以组成“一帮一”学习小组,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困生来说会有一定难度,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应当在班级里选出一部分数学成绩比较好的,成立辅导小组。有针对性的选择学困生实行“一帮一”的课外辅导,给予学困生充分的帮助。

  安排一个辅导员带一两个学困生,是为了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至于因为学习成绩上不去而失去信心。在作业练习中,辅导员同学每日可以对他的辅导对象的作业进行初步检查,发现有做错或不会做的情况时,要耐心地去讲解,帮助他了解解题思路与方法,达到领会后,再让其独立去完成。为更好地提高辅导员同学的积极性,我们还应该经常培训辅导员,以提高辅导员的辅导水平,并定期评选“出色辅导员”,适当颁发一些荣誉奖品,以鼓励辅导员认真做好辅导工作。

  2培养数学思维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启发创新思路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把情感活动和感知活动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需要。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呢?创设学生探究问题的情境就是切实可行的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游戏,耐人寻味的故事,紧张刺激的竞赛,风趣幽默的谈话等,再现教材提供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诱发好思,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促进创新思维

  操作是思维的桥梁,是创新的条件,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不仅获得对事物的感情认识,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圆的面积”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能不能把圆转化成我们有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公式呢?问题一提出:学生纷纷提出: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有的说:把圆转化成三角形推导它的面积公式……学生便根据自己的猜想开始进行剪拼操作。这样由于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留出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做到了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包办,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独立思考、勤动手、勤动脑,促进创新思维。

  3营造数学氛围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师生关系只能让学生产生消极对抗情绪,并将这种情绪带到学习中来,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认为学习是件枯燥无味的事,学生的数学只是在教师的权威控制下被动机械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苦不堪言,效率低下。成功的教学依赖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也依赖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新观念,建立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进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对教师、对学习产生积极情绪,以愉悦的心态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一是平等。

  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和自己平等的主体来对待,要从高高在上的控制者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指导者,与学生一起学习,使教学真正成为教与学相统一的过程,在共同学习中促进教学相长。二是民主。课堂不是教师的讲堂,而是学生的学堂,要转变教师独占课堂的情况,由一言堂转变为多言堂,允许学生对教师的看法提出质疑,允许学生对教材的质疑,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发表见解,促进学生间与师生间的充分交流与互动。三是愉悦。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快乐传递给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身心愉悦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尤其是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很大,我们更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的乐场,来调节学生的紧张学习。四是激励。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出现错误,此时教师的鼓励至关重要。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运用激励性语言为学生送去冬日的暖阳,使学生重树信心,增强自信。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想象和猜想,对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再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得到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在教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体积公式(都可以用V=Sh)后,我让学生猜想:圆锥体体积公式是否也能用V= Sh呢?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类比、概括、抽象等知识去发现、想象、猜测……

  再如:学习2和5的倍数的特征后,让学生研究10的倍数的特征。当然就是整十的数,但是总结末尾的共性“0”就不难发现规律了;再分解质因数时,引导学生研究简便计算4×25,8×125,因为4=2×2,25=5×5,8=2×2×2,125=5×5×5,就不难理解了。有时我们并不求其结果,主要是教给学生想的方法。使他们敢想、会想。

  4培养数学兴趣

  把握教材重点,做好准备工作

  课堂最基本的学习手段就在于预习,预习不能够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但是它是最有效的学习手段。为了将知识能够更好的教给学生,老师就必须十分深刻的把握知识的内涵,所以老师要深刻的把握数学教材中的重点,把最基础的东西以简单明了的方式讲出来让学生接受。在做准备的同时还要根据内容的难易,分出等次,对待学习好的接受能力较快的同学应该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对待接受能力不太好的同学又应该布置什么样的作业,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把握知识。

  老师要在讲课之前做好教案,让学生从易到难的跟上教案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逐步深入中了解知识,这样会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老师要强调预习的作用,让学生自主预习,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预习,才能在课堂上尽快的跟上老师讲课的速度,而且能够把在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加深印象的解出来,能够使学习非常有效率,教学才能够事半功倍。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课堂上随时质疑问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课堂上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提出一个问题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等,是对原有知识的提炼和升华,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所以应使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的习惯。

  教师应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这样学生思维容易被激活,学习积极性会不断高涨,容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进取。为此教师要让学生敢于大胆提出问题,善于质疑,善于进行发散思维,从而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即使学生提出一些怪异的问题时,教师也不要立即给予判断,应及时给予鼓励。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乐趣,也使学生有了求知欲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Tag: 初中 初一 数学 初一数学
节点 : 初一数学